English

名人故居 大有文章

2000-09-0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通讯员 白洁 我有话说

近期关于名人故居的报道中,“冷清”一词的使用频率颇高。我国现存近代文化名人故居四十多处,光北京就有鲁迅、郭沫若、茅盾、老舍、徐悲鸿、梅兰芳的故居等。名人故居游人稀少已是不争的现状,然而,在门口“冷清”的背后,存在哪些问题呢?

宋庆龄故居(北京市西城区后海北沿46号)

“这里曾是末代皇帝溥仪父亲醇亲王载沣的花园,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逝世后也留下了大量文物,可是由于经费有限,我们无法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珍贵文物。”故居的何主任显得忧心忡忡。

老舍纪念馆(北京市东城区丰富胡同19号)

老舍纪念馆1999年2月1日正式开馆,凭着老舍先生在海内外的声誉,故居去年共接待游人近2万人次,小三合院里也热闹了一番。可今年截至8月中旬共接待游人2000多人次,“这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

徐悲鸿纪念馆(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53号)

徐悲鸿纪念馆是1967年因修建地铁由故居迁址新建的。新馆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6个大展厅,具有现代风格。这里的陈主任说她最希望的还是社会各界踊跃向文化公益事业捐款。

据了解,名人纪念馆的门票收入微乎其微。显然保留并开放名人故居不是为了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北京市政府1992年4月将一些名人故居命名为首批“青少年教育基地”。

针对故居游人较少的现象,一些专业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知名度不太高,宣传活动少;展览内容比较单一,缺少变化;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人们很难走进名人故居参观等等。作家舒乙先生认为主要是国人博物馆意识普遍薄弱,“关键是家长的选择能力,节假日带孩子出游,博物馆该放在前几位。博物馆是知识最集中的地方,是人类文明的载体,现场还有专家,那里是除了课本外,获取知识的最佳场所。”

那么,名人故居的出路何在?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认为,“博物馆自己也要想办法,有目的地多开展活动。应打破经费全靠拨款的旧传统,想办法扩大经费来源。”舒乙先生则对比了中外博物馆的经营方式,“我国是100%靠拨款,与国外相比,尚缺少社会捐赠和自主经营。国家应实行捐赠社会公益事业免税制和建立专题基金会制,将社会闲散资金转移到公益事业上来;经营活动主要靠卖相关纪念品。”

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18号的郭沫若纪念馆就走出了一条对外开放、多样化发展的新路子。这家博物馆静中求变,向活动要活力,展室内有空调、灯箱、免费录像等现代化设施,格调变得清新明快。他们浓缩了生平室的内容,另设了文学室、史学室,还新做了20块参观者可以捧着阅读的小展板。

馆长郭平英介绍了她们的特色活动,“我们和标准国际投资管理公司共同推出‘银杏树下’系列文化活动,由我们提供场地,委托方出资,举行音乐会、艺术作品展示、讲座以及冷餐会等,效果极好。”她表示明年开馆以后还要做一个茶室。

在采访中,一些博物馆提出了由谁来开发名人故居的问题。他们认为,除自身的一些改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例如,旅游部门是不是可以将故居纳入导游项目,市政公交部门能否开设一条专线以解决故居间的交通问题等等。

据了解,笔者采访的三家纪念馆去年春天为西柏坡大坞乡小学的孩子们送去了电脑和捐款,并用这些名人的事迹勉励孩子们成材。教育是全民的,文化遗产也是全民的,那么,何不高度重视我们的名人故居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